家庭园艺百科
196 2025-02-22
中国家庭园艺的发展历史
1.我国园艺花卉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
2.中国家庭园艺的发展历史
3.课程的发展历史
4.园艺专业
5.生物技术——植物克隆
我国园艺花卉发展的历史以及现状
我国园艺业的开始起于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考古证明,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年以前,中国已有了种植蔬菜的石制农具。我国园艺花卉业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比印度、埃及、巴比伦王国以及古罗马帝国都早。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栽培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公元前141至公元前87年),张骞出使西域,他由丝绸之路给西亚和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百合等,大大丰富了那些地区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芹菜等,丰富了我国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以后海路也打通了交流的渠道。
中国家庭园艺的发展历史
相对于国内家庭园艺产业的起步状态,国外的家庭园艺产业无疑已经发展到更为完善与成熟的阶段。在欧美国家,庭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形式。这就是---“庭院经济”。在发达国家,“庭院经济”已被看作是与市场经济并列的一种经济形式,被定义为“利用家庭资本和家庭成员中不付薪金的劳动力,来生产供家庭自己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家庭生产活动”。这类活动主要包括有家庭食物的准备、家庭清洁、房屋修缮装饰、庭院园艺以及为其他家庭或社区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同时又被称为“非市场生产”(non-)。这类活动虽然不向市场提供产出,但需要在市场中购买中间环节的产品和服务,并消耗应付费的水、电资源,实际上是一方面创造了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增添了家庭和社区的福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分析,即使是未得到酬金的劳动力在所进行的未向市场出卖产品和服务的家庭活动中,也都创造了经济价值。
课程的发展历史
高等农业院校是为国家培养输送各方面高级农业人才的场所。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今后我国园艺生产及科研的主力和新生力量,他们不仅应该能够了解、管理园艺生产,而且应具备进行园艺植物科学研究的能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中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的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关于进行园艺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内容一直是园艺系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园艺本科生中即开设了此方面系统内容的课程,相关课程名称为《果树研究法》、《蔬菜研究法》和《生物统计学》。这些课程不仅是国内各高等农业院校园艺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有着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法和生物统计课在园艺系教学计划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
园艺专业
园艺作物一般指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栽培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
园艺作物通常包括果树、蔬菜、各种观赏植物、香料植物及药用植物等,主要分为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三大类。
果树是多年生植物,而且主要是木本植物,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实,包括落叶果树、常绿果树、藤本和灌木性果树和一小部分多年生草本植物。
蔬菜则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不限于利用果实,根、茎、叶和花等部分也可利用,因而又可划分为果菜类、根菜类、茎菜类、叶菜类和花菜类等;此外也包括一小部分多年生草本和木本蔬菜以及菌、藻类植物。
观赏植物中既有一、二年生,多年生宿根或球根花卉,也有灌木、乔木等花木,可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用于防止污染,改善环境。
实际上有些园艺作物与其他作物往往很难明确区别,而且各国各地区的分类习惯也不一致。如有些国家作为园艺作物的马铃薯和甜玉米,在美国被列为农作物;在较粗放管理下的枣树、栗树特别是坚果类果树常被视为经济林木;油菜和蚕豆、豌豆分别是油料和粮食作物,但在小规模作蔬菜用栽培时就成为园艺作物;草坪用的草类是园艺作物,而大规模栽培的牧草就成为饲料作物;欧洲还有把香料植物、药用植物归入园艺作物的,而中国则习惯上把它们连同烟草、茶、咖啡等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归入广义的农作物一类,等等。
生物技术——植物克隆
李长潇研究员发明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植物快繁体系。是经过他25年对植物无性繁殖的研究和孜孜不倦的探索,在国内外取得的原创突破性科研成果。作为高新技术完全不同于其它高新技术,具有“两低一高”即“低投入、低风险、高效益”的独特特点。在生产中受到广泛的接纳和欢迎。既不同于组培试管快繁,又不同于传统常规育苗技术和改进派生出的各种快繁技术,经21年长期的应用实践证明:它同时对现代植物生物技术中植物组培试管快繁和人类历史应用近2000年的各种常规育苗技术具有双重重大突破。